首 页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科教基地 创新服务 课题研究 科学普及 会员中心
科教资讯
科教资讯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央电化教育馆
中国教育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科教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教资讯 > 详细 
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发布时间:2023-9-6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络编辑:admin(管理员)  浏览次数:246

■新时代 新征程 教育强国建设大家谈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李术才

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任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之大者”,以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突破口,以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着力点,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以“融合”的理念和机制赋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撑。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全链条,深化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法等全要素改革,优化共建共享“一体化”育人,在衔接基础教育、贯通本硕博培养、以数字化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上创新突破。要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成才规律,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协同育人,加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科研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完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在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关键急需领域拔尖人才上聚力攻坚。

二是以“融合”的理念和机制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坚持“顶天”,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作为最高追求。瞄准强国战略急需,突出问题导向,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强化“有组织科研”,对接“揭榜制”,试行“组阁制”,加快涌现一批“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要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建设,引领未来知识创新和技术革新的方向。要坚持“立地”,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担当作为。创新校企、校政融合发展机制,精准对接行业、产业的技术需求,与政府和领军企业合作共建新型学院、技术创新研究院、产业研究院等,打造校企共担建设成本、共享创新成果的体制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作者系山东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学要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冯夏庭

高校在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在实现“从0到1”原始性创新突破、解决重大“卡脖子”难题两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根据功能定位分类支持基础研究,对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由于投资额度、动员力量都比较大,需要国家重点引导和资源倾斜,如响应“向地球深部进军”号召,实施深地工程专项;对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要给予稳定、充足的经费支持,建立长周期评价制度,如纯数学研究等;对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要通过产教融合,充分激发头部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如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

二是以有组织科研突破“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鼓励高校建立项目任务驱动的重大引领性创新平台,以组织创新促进资源和要素集聚,解决“卡脖子”重大科技难题,如围绕“超高压、强腐蚀、极低温、超长时间”等极端服役条件的钢铁材料“卡脖子”难题,需要重组“矿—冶—铸—轧—材”全流程学科链,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产品开发”融合式集成攻关,支撑深地深海深空等国家战略。

三是以高水平学科交叉助推“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扩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位自主授权审核范围,鼓励高校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交叉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作者系东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挥独特优势 建设国际一流大学

李行伟

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本国发展中成长起来的。高校必须担当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责任,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现代大学治理水平。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澳门行政特区和澳门科技大学具有独特优势。

我对于建设一流大学的想法主要有三点:一是创新工程与跨学科教育;二是引领跨学科研究,以应对社会重大挑战;三是科技交流国际化,以提高工科毕业生的质量。在过去20年中,澳门科技大学通过中医药和月球与行星科学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挥桥梁作用,在学术方面取得了国际一流成绩,比如与内地合作研制的首颗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成功发射。立足“国家所需、澳门所长”,澳门科技大学期待与湾区及内地高等院校展开更全面、更深入交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创新,共同努力,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快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为培育国家发展急需各类型人才、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整体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贡献力量。

我建议,一是创新本科生教育,营造蓬勃的、百花齐放的研究生教育氛围。二是鼓励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互动互访,制定机制为人员短期交流提供便利。三是分享精品课程,打造优质教学国际品牌。四是重视培养高水平外语能力,鼓励教研人员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深度合作。五是在如气候变化等人类重大挑战相关议题上,开展高端国际交流平台及跨学科研究和教育,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基建工程,以及推广中国在减碳有关创新科技领域的成就。六是发挥澳门独特优势,加强与内地交流合作,共同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作者系澳门科技大学校长、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尽快完善我国自主科技创新体系

潘建伟

当前,迫切需要尽快完善我国自主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全链条顺畅发展,但目前我国创新体系在上中下游都存在一些不足。对人才培养而言,基础前沿缺乏足够积累,自主创新能力是欠缺的,这也导致基础研究往往各自为战,缺乏对长远战略目标的支撑能力。

许多新兴科技不仅需要懂得物理学,甚至还要懂得化学、计算机、数学等学科,但比较缺乏复合型人才,难以支撑从科研成果到产业转化所需,这也导致研究机构比较追求当下某些指标优势,对应用端的需求把握不足,难以在后续产品化时提供有力支撑;企业则主要是利润导向,倾向于尽快获利,自主研发动力和能力不足。

因此,通过科教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支撑创新全链条发展的关键。通过科教融合培养高水平人才、高水平人才提升创新全链条和教育水平、高水平创新全链条产业发展提升科教融合实力,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量子科技为例,过去20多年,朝向长远目标引进并培养人才,逐步突破关键技术,在部分方向上迅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随着量子科技进入深化发展、快速突破新阶段,我们自发联合国内相关优势力量,初步形成多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人才队伍,为后续系列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量子科技领域国际竞争的加剧,我们自觉开展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全链条的高质量协同攻关和人才培养,推动形成创新体系化能力。

综上所述,科技要走在国际前沿,必须在基础研究阶段就有面向长远战略的前瞻布局,只有这样才能为技术突破提供持续支撑。为了推动技术突破转化为产业优势,必须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优势互补、广泛协同的人才储备,支撑从器件研发、前沿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创新全链条发展。同时,坚持“可控开源”的国际合作交流,吸纳国际智力资源。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引育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谢晓亮

建设教育强国,离不开科技的创新驱动和人才的培养。我们国家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没有科技的强大,就没有真正的强大。中国一流学校的本科生、博士生的潜能是世界一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培养他们,让我们的人才敢于做大问题、安于坐“冷板凳”。

人才是种子,在肥沃深厚的土壤里和不问收获的耕耘下,种子才能生根发芽百花齐放。年轻人是创新的未来,要以平等开放的态度,让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挑战,积极给年轻人提供机会与支持,放手让他们挑大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心无旁骛地勇攀科学的高峰。

当前,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浪潮,深刻改变了科研与教育模式。要具有国际竞争力、实现引领,必定不能脱离国际视野。随着国家的高速发展,一批批海外科学家加入归国大潮,填补国内学术空白,提升中国国际学术地位。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吸引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一方面,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可以派遣学生出国留学,让他们在国际化的学术环境中接受全方位培养和磨砺。另一方面,应大力引进优秀非华裔科学家来华工作,为本土科研人才提供一个与国际前沿接轨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科技合作,提升中国科学界国际影响力,打造国际互通、生机勃勃的科技创新生态。

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中国科学家有史以来最幸运的时代,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需要科学家的时代。科学是我们面对一切变化的底气。作为科学家,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承担这一历史使命。而身为教育工作者,则一定要以唯实、平等、开放的心态,为国家、为民族吸引和培养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科学技术上为人类文明作出卓越和持续的中国贡献。

(作者系昌平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李大民

辽宁省大连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与关于东北、辽宁、大连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锚定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目标,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围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出五个方面的思考建议。

一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少年儿童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继有人。坚持“五育”并举,强化“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二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压实市县政府办学主体责任。扩增基础教育供给总量,优化供给结构,加快补齐农村教育短板,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优质均衡。建立科学的教育强国战略评价指标体系,引领教育强省(市)建设。

三是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紧密对接产业人才需求,支持东北地区增设职业教育本科院校。统筹安排应用型普通高校增设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实现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有效衔接、贯通培养。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建设试点,调动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四是深入推进部省合作和市校协同发展。引导高校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科技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全面深化市校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培养区域紧缺人才和理工类基础学科人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是破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难题。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系。研究出台新时代中小学编制配备标准,建立重大政策调整与教师编制核定联动机制。建立并完善教师交流轮岗长效机制和教师退出机制。

(作者系大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大力培养新一代半导体产业人才

吕光泉

拓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半导体专用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技术服务,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产业化应用的集成电路CVD(化学气相沉积)薄膜设备厂商。结合企业在人才应用端面临的问题,就教育强国建设提出四方面建议。

一是建设国家半导体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对前沿、基础性研究进行提前布局。国家给予战略投资及立项引导,鼓励企业、高校共同参与,开展下两代、三代前沿技术和产业重大基础性研究。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缩短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和成功率。促进掌握最前沿技术的研发人员通过成果转化,尽早、尽可能多地进入产业端。

二是培养国内半导体产业人才,壮大人才队伍。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优化学科设置,加大基础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建设力度;鼓励高校与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根据产业实际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可探索将产业适应性培训前置到学校,将专业与应用紧密结合;强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鼓励更多高校接收企业推荐的技术骨干攻读硕士、博士,提升现有集成电路从业人才水平,夯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

三是持续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半导体产业是全球化产业,需要国际高端人才的引领。我国急需进一步加大对国际高端人才的引才力度。

四是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已有装备制造基础,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龙头企业,支持东北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给予更多国家项目立项机会。在个税政策方面,给予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扶持政策。

(作者系拓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校企合作

纪志坚

企业竞争的根本是高水平创新,创新的根本是高质量人才,人才的根本是高质量教育。大连冰山集团是我国制冷空调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总员工9700人,其中研发设计人员约1500人。从自身发展的实际看,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校企合作,是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必由之路。

一是深入推进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有效连接产业链和创新链。建立区域企业与高校对接常态机构和机制,开通区域产学研合作“直通车”,让区域内企业产业发展需求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精准对接。推出高校的科研成果在所在区域落地开花的激励政策,激励区域内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创新成果转化,为区域发展提供新动能。

二是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布局,有针对性地推进学科调整和人才培养。高校的建设要与所在区域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下好人才培育的“先手棋”。要结合所在区域的基础条件、产业结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学科,做好各层面人才队伍的教育和培养,为区域建设好人才链,为区域发展提供可靠人才支撑,为人才的会聚和发展打好基础。

三是深入推进教育的顶层设计,做好专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议围绕社会需要,做好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安排。要通过教育资源的结构性调整,进一步向职业技术教育倾斜资源,为各专业岗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激励深化校企合作,通过企业定制、企业实习实训等模式,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提高技能人才的成才率和就业率,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级技师和工匠,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技能人才保障。

(作者系大连冰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上一条:潍坊学院:聚焦人才工程教育改革, 为高质量发展聚力赋能
下一条:实施科技强校战略 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电话:0531-88519367  传真:0531-88519367  Email:skjjymsc@163.com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53号
Copyright © 2016-2020 山东省现代科技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