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一起来看四位课标修订组专家的观点。
立意高、措施实:学习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的体会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义务教育科学、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 胡卫平
通过这段时间的认真学习,我本人体会《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立意高、措施实,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着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把破解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瓶颈作为改进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改革任务,提出战略路径,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科学教育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实施程度较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机制仍需突破等问题和不足,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举措;
三是坚持统筹协调。统筹教师、课程、教学、资源、评价,统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统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统筹家庭、学校和社会,统筹普及与提高、选拔与培养等,加强顶层设计,坚持系统全面,探索体制机制,做好改革衔接。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建设
人民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编审,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 韦志榕
教育部等十八个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通过3至5年的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实,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应该是涵盖校内校外的大教育体系,但是校内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是中小学生接受科学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它建设好。就目前的课程设置来说,已经有了很好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小学阶段开设综合的科学课程,覆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宇宙与地球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初中阶段并行开设综合的科学课程(含理、化、生、地)与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课程;高中阶段则开设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中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能够使学生获得必备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精神。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来说,重要的是在现有的课程框架中,研究如何使科学教育的内容更加具有统整性,如,是否可以用上位的科学大概念或大观念,统整综合的科学和分科的理科课程内容,使其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
科学教育:强人才、增国力、兴民族之道
西南大学教授,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 廖伯琴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清晰的结构明确了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与任务,这将极大推动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兴旺、国力增强、人民幸福指数提升!科学教育不仅在于传播科学知识,更在于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实现科技强国战略!
《意见》提出的“健全课程教材体系、完善科学教育标准”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教育标准从课程育人高度提出科学课程的育人目标与要求,科学教材则将理性规范的要求转化为生动多彩的科学课程资源。随着时代发展,课标与教材的不断完善是实现科学课程育人功能的关键!
同时,《意见》还提出要“重视体系化设计安排、助力不同阶段有机衔接”,这一决策则是落实科学课程育人功能的重要保障。科学教育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系统,因此,基于学生不同认知水平,系统设计科学课程,重视不同阶段的关联与衔接,将有利促进科学课程育人功能的全面落实。
工程学教育在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 刘恩山
工程学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程学是设计建造人工世界的过程,它的成果已经把今天的地球装扮得更加美好。工程学教育通过设计和可视化的过程,促进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技能,加深对工程学和科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工程学中创意、设计、实践、产品等重要属性可以极大地丰富基础教育课程的内涵和育人价值,使包括科学(综合或分科)在内的相关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和问题解决能力上有了最直接的支撑点,可以为教育理想和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加切实的途径,为国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课程基础。
我国已经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现需要多层面的支持,而在基础教育中开展好工程学教育是培育万众创新团队、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坚实基础。我们需要在基础教育中将工程学教育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