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科教基地 创新服务 课题研究 科学普及 会员中心
科教资讯
科教资讯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央电化教育馆
中国教育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科教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教资讯 > 详细 
做强高等教育 发力创新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2-9-29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络编辑:admin(管理员)  浏览次数:352

9月27日,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第十五场新闻发布会。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年来,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升。2021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比2012年增加1.0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24.9%,比2012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国民素质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重要使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夯实了我国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基础,使得未来的新征程发展站到了更高的平台上,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代表着巨大的人才存量基础。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升,促进了劳动力人口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前端人才的教育。社会拥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越多,发展的科学性、专业性、先进性就会越强。面向以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数字化时代,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创新联系更为直接,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思维层次和工作迁移能力就会越强。巨大的存量决定了未来巨大的潜力。

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预示着高级专门人才后备军的强劲增量。增量代表着高等教育普及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的持续扩大和受教育程度的进一步提升,而且这些数据仍处于上升通道之中。量变引发质变,高等教育在学规模和入学率的提高不仅仅是量的扩张,更是结构的变化,激发着质的升级。“双一流”建设、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发展等都进一步推动着高等教育的高质量体系建设,使得高等教育体系与社会经济体系更加契合。

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开放决定着创新发展的高度。在学研究生333.2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研究生50.9万人,显示了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同181个建交国普遍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在册国际学生来自195个国家和地区,展现了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程度。高等学校是天然的学习型、开放型、创新型组织,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越多、开放程度越高,其创新性就会越强。在大国战略博弈加剧的今天,开放、创新对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不仅是数量上的成就,十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仍然在以提高质量公平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上,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调整、创新创业教育、混合式教学、“破五唯”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在思想政治教育、“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基础科学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探索,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产业升级和重点战略实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数字化时代正在加速降临,国际格局发生深度调整,世界经济结构开始重塑。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关键在创新,基础是人才。新兴技术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要素,创新决定未来,创新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和关键力量。在这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传统旧动能不断衰减,靠学习、模仿、跟踪已经不行了,不创新必然受制于人,必须以创新引领发展。高等教育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围绕高等学校形成了经济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大学真正进入了社会中心、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大学的意义超越校园和大学本身,一流大学的影响跨越国界而成为“国之重器”。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面向未来,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努力培养一流人才,在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高水平开放等方面再立新功。




上一条:发展交叉学科赋能复合型人才培养
下一条:创新科普课 圆青少年科学梦
电话:0531-88519367  传真:0531-88519367  Email:skjjymsc@163.com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53号
Copyright © 2016-2020 山东省现代科技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