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预习沪教版英语教材时,发现第95页有点小问题。有3张小昆虫的照片,按英文的说明分别应该是蝴蝶、蚂蚁和蜜蜂,但图片上却是蝴蝶、蚂蚁和食蚜蝇……”据媒体报道,针对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七年级学生小崔的发现,上海教育出版社10月8日回应,“我们咨询了生物方面的专家,这个确实是弄错了。我们将上报教育部准备修改”。
想必看到这条新闻的网友,都会对小崔同学的观察力、知识储备和勇气表示敬佩,并认可教材出版方知错即改之举。该事件为我们上了很有价值的一课,折射出精心呵护孩子科学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每个孩子天生都有好奇心,年少之时的好奇心往往能引领蒙童走向科学家之路。例如,成人熟视无睹的飞鸟,在莱特兄弟那样的孩子眼里就是神奇的飞行家。成人看到蜘蛛结网,往往无动于衷,孩子却可能想了解蜘蛛到底如何结网、蛛网为何结构独特以及如何捕捉落网昆虫。
有的孩子之所以能坚持所爱,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实,从好奇发展到兴趣乃至专业,取得较大的科学成就,主要原因是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得到了呵护,他们敢于质疑、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得到了认可。教育家陶行知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一位朋友的孩子把家里新买的金表拆坏了,朋友于是狠狠惩罚了孩子。陶行知听说后,建议这位朋友带着孩子把金表送到修表铺,在钟表师傅修理时,让孩子在一旁跟着学习如何修表。这样一来,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老师,孩子从此与钟表结下不解之缘。
培养科学精神,让孩子爱上科学,首先需要家庭从过于关注学习成绩转向关注全面发展,尤其是善于发现并注重发展孩子的兴趣特长,让孩子在此过程中实现身心与人格的健康发展。报道中的小崔同学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崔同学的妈妈表示,生物学是小崔从小最喜欢的一门学科。小学时,他自己在家里养过10多种蚂蚁,观察它们的习性、种群内的分工等。家里有300多本自然科学方面的书。更为重要的是,小崔同学独立学习的能力很强,在不断的阅读与科学实践中提高了综合能力。
学校也要格外重视学生科学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呵护他们的好奇心,不仅要通过系统的科学课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家校共同发力,还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不断的追问中有意识地深入思考,提高自己的研判能力。对于学生有价值的提问,老师要充分肯定,并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结成学习共同体,在合作探究中不断进步。对于优秀的学生榜样,则要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向其学习,让热爱科学的种子得到激励、更快成长。现实中,一旦孩子的科学探究得到认同,会极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课堂上,老师不妨多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抑或推荐一些科学家传记给学生。实际上,从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于敏等老一辈科学家,到钟扬、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刻苦钻研、一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就是很好的科学课与德育课,能很好地激励广大学生牢记初心、不畏困难、接续奋斗。
社会各界也要支持孩子爱科学、学科学,大力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引导孩子独立思辨、理性质疑,把热爱科学、探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孩子抓起,为他们多创造亲近科学的机会,多激励他们主动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沉淀科学精神,将来一定会涌现出一大批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