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科教基地 创新服务 课题研究 科学普及 会员中心
科教资讯
科教资讯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央电化教育馆
中国教育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科教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教资讯 > 详细 
载人航天精神 自立自强勇超越
发布时间:2021-7-3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网络编辑:admin(管理员)  浏览次数:507

【总书记说】

我们注重传承优良传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彰显了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强大精神力量。

——2016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

【精神阐释】

载人航天精神的内涵

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成败系于毫发、质量重于泰山。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风险的高科技实践活动。如何确保万无一失?航天人始终把确保成功作为最高原则,始终坚持“组织指挥零失误、技术操作零差错、产品质量零隐患、设备设施零故障”的高标准和飞行产品“不带问题出厂,不带隐患上天”的严格要求。历次神舟飞船发射任务,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都要做到“不下错一个口令,不做错一个动作,不减少一个项目,不漏掉一个数据,不放过一个异常现象”。自神舟一号发射成功20多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协调面最广的工程,直接承担工程任务的科研单位有100多家,如果算上协作单位,共有十几万人参与到工程之中。依靠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全国数千家单位、十几万科技大军自觉服从大局,坚持统一指挥和调度,做到举国一盘棋,凝聚成气势磅礴的强大合力。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每一次巨大成功、每一次历史性突破,靠的就是全国大协作所产生的伟大力量和新型举国体制的巨大优势。

特别能攻关的精神。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国载人航天比世界航天大国晚40年起步,如何能一问世,就将40年的差距消除,局部还要超过?航天人知难而进、锲而不舍,攻克了飞船研制、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轨道控制、飞船返回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课题。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创造了对大型工程建设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宝贵经验。航天人用11年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历程,把只有极少数大国才有能力研究建造的载人航天系统变成现实。

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凝聚着几代航天人的艰辛和奉献。从王永志“听党的话,跟党走,党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无论干什么都要干好它”,再到戚发轫“国家事情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情再大也是小事”,航天人始终把人民利益当作最高利益,始终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无数航天人为航天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在西北戈壁深处,有一座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从元帅、将军到普通的官兵、科技工作者,760多名为祖国航天事业献出生命的烈士在这里长眠,平均年龄不足27岁。

【教育奉献】

为载人航天贡献高校智慧

高等院校培养了一大批航天领域的“国之栋梁”“大国工匠”。

1992年9月,党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对于载人航天工程来说,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财富。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基本上立足于国内,教育质量、科学技术水平和办学效益有明显提高”。两年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高等教育领域相继启动“211工程”“985工程”,一大批高校优秀毕业生奋战在载人航天工程第一线。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团队组建时,2/3的人刚刚走出校门,平均年龄只有32岁,就是这个年轻的团队攻克了交会对接这个世界级难题。

自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载人航天事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

在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副总指挥、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等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中,超过1/3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培养的。在航天领域从总指挥到科研人员,40%以上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近10年来,西北工业大学为航天科技事业输送了近4000名优秀毕业生。

高等院校为载人航天工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自觉肩负起航天强国的时代使命。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在载人航天、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这些成果有力地支撑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顺利实施。有的高校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系列飞船交会对接任务中提供了20多项技术支撑。有的高校承担了工程总体系列飞行任务联合仿真、空间交会对接飞行任务规划、逃逸救生与回收着陆仿真、先进关键参数测量等系统研制与关键技术攻关任务。这些高校先后被授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有的高校直接参与“神舟”系列飞船研制任务,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授予“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做出贡献单位”。




上一条:善用载人航天精神筑梦育人
下一条:发挥工科优势 支撑全方位人才培养——华中科技大学工程实践创新中心探索工程实践育人纪实
电话:0531-88519367  传真:0531-88519367  Email:skjjymsc@163.com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53号
Copyright © 2016-2020 山东省现代科技教育研究院